寺廟里的石雕佛像及布局
首先是廟門,學名山門,山門好理解,為嘛叫三門呢?俗解:寺廟一般有仨門,所以叫三門。高雅解:入我門來,乃入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得解脫道,故謂三門。山門一般為廡殿式的,山門是一個隱形的小殿堂,俗呼山門殿。有殿自然有神,這里塑兩尊像叫“密跡金剛”,二金剛身穿鎧甲,持金剛杵,金剛怒目,給道場把著門。又傳左邊金剛張嘴發(fā)“啊”音,右邊金剛閉唇呼“吽”音,后來這事兒傳著傳著就成了一個發(fā)“哼”音,一個發(fā)“哈”音,下邊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m.520kuaidi.com。
當然,山門前一般還會有引路,建牌坊,個別的還會立塊碑,這里不表。
進了山門頭層殿,是天王殿,正對山門,在寺院的中軸線上。雖然叫天王殿,但天王不是主角,天王殿里一般有六位。正對山門是彌勒佛,也可以叫彌勒菩薩,因為怹已經被授記了,現(xiàn)在是菩薩職稱,預備役佛。天王殿里的彌勒佛基本是僧像,也就是大肚布袋和尚。跟彌勒佛背對著的是韋陀菩薩,雖然背靠背但彌勒一般是坐著,韋陀是站著。韋陀也是鎧甲武士造型,姿勢一般有三種:A、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放胳膊肘上。B:右手叉腰,左手按著金剛杵戳地上。C:右手問訊,左手托著金剛杵。經常看到有人科普說A種造型的就是允許掛單,B種造型的就是不許掛單,甚至連允許掛單幾天都說的倍兒精確,這個你聽完呵呵一下就成,現(xiàn)在沒這規(guī)矩了,而且現(xiàn)在掛單這詞似乎誰都能用了。這兩位為嘛這個造型呢?這倒有個說法。彌勒笑迎八方客,您來您來。韋陀黑臉盯道場,我看你們這幫和尚瞎鬧。彌勒、韋陀居中,四大天王,一邊兩位站墻根。分別是東方持國南增長,西方廣目北多聞。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白色,拿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紅色,持蛇,或繩;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綠色,持傘。這里邊細說話就太多了,包括四大天王與托塔天王的關系等,不提了。說點閑的,劍動風生,或者說劍有鋒,所以增長天王落一“feng",琵琶可調,所以持國天王落一”調“,多聞持傘,落一”雨“,無論是蛇還是繩,都為柔順,落一”順“,所以湊一塊,'風調雨順”多吉利!后天被編排成佳夢關魔家四將,不提。
過了前院進中院,中院的核心建筑就是大雄寶殿了。所謂大雄乃稱贊釋迦之威德。大雄殿里的主像可就復雜了。以前瞅誰順眼就往里邊塞。釋迦、彌勒、阿彌陀、普賢、文殊、觀音都有。直到明后漸漸統(tǒng)一,一般來說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等形制。一尊的情況比較少,一般為釋迦牟尼佛,或報身佛,或接引佛。三尊的時候為三身佛或橫三世佛。石雕三世佛三寶佛三身:中,法身佛毗盧遮那;左,報身佛盧舍那;右,化身佛或應身佛釋迦牟尼?;驗闄M三世佛,三世佛按空間分橫三世,按時間分豎三世。豎三世為過去燃燈,現(xiàn)在釋迦,未來彌勒。因為彌勒在前邊天王殿里已經有地了,而且此時彌勒為菩薩身、準佛,所以一般不讓他進大雄殿。也有再專門給他建一個彌勒殿的。橫三世,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凈琉璃世界藥師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釋,左藥,右阿。五尊的時候為五方佛。從左到右,南方寶生佛(寶相佛、寶幢佛),東方阿閦佛(阿閦毗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七尊的時候為過去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一般尊數(shù)少的時候,比如一尊、三尊的時候,往往還會在佛像兩旁配以肋侍菩薩,所謂肋侍即貼身秘書,一般修行次第比較高,佛有肋侍,菩薩也有肋侍,左右肋侍中,一般以左為上(左右以佛像為準,即佛的左手、右手邊)。常見的:石雕華嚴三圣:普賢,毗盧遮那,文殊。石雕西方三圣:大勢至,阿彌陀,觀世音。石雕東方三圣:月光遍照,藥師,日光遍照。娑婆三圣:地藏王,釋迦牟尼,觀世音(此三圣與其他三圣的定義不一樣,其他三圣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觀音為極樂世界的,但常來娑婆世界串門度化眾生,所以有此三圣)還有:石雕阿難,石雕釋迦牟尼,石雕迦葉(讀家射)(這兩位不算菩薩,乃佛陀大弟子,當年長隨佛陀左右)石雕龍女,石雕觀世音,石雕善財。閔公,石雕地藏王(金地藏),道明。最高級的叫全堂佛,就是把這老幾位都叫一塊來一全家福十八羅漢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奉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為佛在涅盤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涅盤,常住世間為眾生培福德。三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